《先驱报》有进取的意思,以此作为报刊的名字倒是颇合适的。由此也可看出爱迪生是个天资聪颖的孩子。 《先驱报》是一种小型的周刊。这份报纸是对开版,比许多报纸小,但内容丰富,颇受读者的欢迎。爱迪生以每份8美分的售价卖给别人,每天大约有400人买它。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是在铁路上工作或是住在铁路附近的人。报纸登载了有关铁路沿线和在铁路上工作的人和他们家庭所发生的事情。爱迪生回忆说:“我的报纸纯粹是铁路新闻,出了车厢,大概没人发生兴趣。但是我对自己的创造感到十分自豪,把自己看成是地道的报人。我的新闻经常是‘詹姆斯溪车站的行李长约翰罗宾逊昨天摔下站台,一条腿受伤。他的同事都表示同情。’或者是:‘伯林顿三号机车已进厂大修。’”他自己讲,也有一些更吸引人的新闻,如在“出生”栏下就有:“A·利特尔的妻子在底特律枢纽站G·T·R休息室里生下了一个女孩,此为第二十二例。” 亨利福特回忆说:“爱迪生常有一种才力,就是他只要用几个字,便可以把他所要讲的意思完全写出;并非常简洁。他的思路既清晰,无怪乎他的文章亦条理清晰了。” 不久后,大干线《先驱报》传到国外。那是因为有一回,一位叫乔治斯蒂芬逊(GeorgeStevenson)的英国工程师搭乘了这班车,觉得这份小报很不错。这位工程师说:“少年人能发行这样的报纸,真不简单,我想买1000份带回去。”一次订1000份这是头一回。爱迪生很高兴,其他的事情都放下不做,赶印了1000份卖给那位工程师。这位英国工程师拿走爱迪生的《先驱报》回到英国后,在世界第一流的《伦敦泰晤士报》上大肆赞美爱迪生的出版物——把这份小报称作第一种在火车上出版的报纸。 像这样有名气、畅销的报纸,爱迪生突然决定不办了。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有一次,爱迪生和人家商量要怎样才能增加周刊的发行量,那人告诉他:“想增加发行数,要多刊载一些读者喜欢的杂谈。人们都喜欢知道他人的秘密和失败经过。如果有这一类的内容,大家觉得有趣,就会买了。” 于是,爱迪生和一位朋友开始办起了另一份报纸,该报取名为《秘闻报》。他将附近镇上一些有趣的传闻或他人失败的经过都登了上去。该报自然很受读者欢迎,报纸的发行量也大大地增加了,但却使那些被刊载的人非常恼火。休伦港的一个重要人物,由于他的故事被登在《秘闻报》上而十分恼火。一天晚上,他在圣克莱尔河旁遇见爱迪生,十分生气地对爱迪生说:“把这些事登出来,实在太不像话!”这人抓住爱迪生,凶狠的骂过之后,又将爱迪生丢进圣克莱尔河。因此没多久,爱迪生就停止了对《秘闻报》的发行。 爱迪生在火车上自己办报,传递铁路沿线有关南北战争的消息、市场动态、物价行情等,从采访到排版、印刷直至出售,都是他一个人。这在一般人看来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恰好说明他是一位“刻苦坚毅的天才”。亨利福特对爱迪生曾作过这样的评价: “我不是说青年的爱迪生能破天荒的在火车中印刷报纸,也不是说他能在这样幼年时候办成第一流的报纸;却是说他有一种不可遏止的意志去成为科学家。并能运用他的天才向各方面进展;使自己能够赚钱去实行他真正的工作。 “当时,他还不知道他的真正的工作是什么,但他已知道一定先把物质的性质弄清楚,才能够利用物质。他不只是一个聪明能赚钱的孩子;他去赚钱不过是想达到目的。他的金钱除了维持简单生活之外,都用来供给买书籍买化学用品”。 爱迪生买了许多化学用品,放在火车间里,在逢着空暇的时期,努力于化学的研究。那时,人们常常看到,一个不修边幅的少年,在车厢试验室里一手翻看着化学课本,一手配制着什么药品。有时又在摆弄着电池和不少瓶瓶罐罐。德国大学教授弗瑞森斯的《定性分析化学》英译本,成了他在颠簸的行车中潜心钻研的内容。但是,好景不长。 有一天,火车开到离休伦港约10公里的地方,经过曲折的路基,因为路轨辅得不很完善,车身忽然震动起来。有一样东西砰然一响,落在地上。正埋头做实验的爱迪生急忙回头一看,原来是实验室里放磷块的玻璃瓶由架子上翻下,瓶子打得粉碎,那块磷因摩擦而起了火,把车厢地板也燃着了。爱迪生吃惊不小,连忙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想扑灭那火,可是火势不小,愈烧愈烈。他正在束手无法之际,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史蒂文森(Alexander Stevenson)的铁路业务员推门进来。史蒂文森对爱迪生一直友好,但当他看到此景,由不得生气了。史蒂文森一将火扑灭,就在爱迪生的耳部重重打了一巴掌。等到车抵次站,他便对爱迪生说:“火车里不能留这样危险的东西,而且一刻也不能再留,快去快去!”他不由分说立刻勒令爱迪生下车,并把所有的实验用具,印刷机、铅字、桌凳以至书籍、衣服等全都抛到车厢外。 爱迪生无法,只得转回家去。他在火车上闯祸的事,早已传遍家乡。有人甚至添油加醋地说,他差一点把整个列车烧光了!只有母亲完全了解儿子,不相信那些流言飞语。当他走到家门口的时候,突然看见母亲怀着急切的心情,正在门前等他。爱迪生心中的委屈和痛苦,顿时烟消云散了。他回到母亲的怀抱,浑身又有了无穷的力量。 母亲重新替爱迪生开辟了实验场所。为了防止意外,新实验室重设在顶楼上,地窖里只堆放器材和杂物。在这个新的实验室里,爱迪生开始进行电学实验。 依据有关他的生活的最早出版物的说法,爱迪生的耳朵是被车长打聋的。爱迪生本人也曾一度默认了这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有一天,他正在做化学试验时,偶一不慎,旁边所置的磷,倒于地上,突然间火即沿烧至床上,他受惊急忙逃出,但不幸身已负伤,爱迪生的耳聋,就是此时遭祸的。” 但是,他在晚年又作过另外一种描述。由于一群人买报,所以他没有赶上火车,等他来到月台,火车已徐徐开动。他写道:“我追上列车,抓住了车后的扶梯,但无法攀上去,差点被甩了下来,因为那时的列车扶梯离地面很高。一个列车员来了,他抓住了我的双耳,就在他往上提的时候,我觉得耳朵里出现了破裂的声音。自那以后,我就聋了……如果说是那位列车员伤害了我的听力,那也是因为救我的命。” 爱迪生起初只感到耳部疼痛,后来发生了微弱的听力受阻,随着年纪的增长,症状也愈加严重,最后就完全聋了。至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至今仍是个谜。有人说是猩红热的后遗症,又有人说是遗传。不过,爱迪生在他漫长的一生中饱受耳聋之苦却是无人否认的。但他能变害为利。 爱迪生在少年时代也常常玩些孩子们的游戏。其中之一就是“电报游戏”。他对于电报术,第一次是在帕克的《自然与实验哲学》上学到的。在那本书上有10页左右的篇幅讲到模尔斯的伟大发明。他读过这本书后便学着架设电线,装置仪器,开始试验电报。 当时,美国小孩子们对电报感兴趣的很多,成千的孩子都在他们的地窖中,顶楼上或是木屋中进行着这不可思议的实验。洗锅的铜底和火炉的锌垫都被拿了当业余设计的电池极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