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幻想文学院

搜索
热门:
首页 童话书房 名人故事 查看内容

“发明大王”爱迪生的童年故事

13-7-1 01:57| 发布者: 童话精灵| 查看: 279| 评论: 0

我们所熟知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他的全名叫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他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翻开人类历史,可以发现,在科学技术史上有过种种发明或发现的人很多,但是像爱迪 ...


爱迪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地追求知识。

随着岁月的流逝,时间长了,上底特律的图书馆去看书成为爱迪生十分开心的事。不论刮风下雨,也不论身体多么劳累,他都坚持不懈,从不耽误。由于他天天去图书馆,他和图书馆人员也就熟悉起来。一天,管理人员问他读过多少书了?爱迪生说:“我已经读完第一架上的两层书了。”管理人员听后,不禁哈哈大笑,然后严肃地说:“我看你先后读的这两本书,内容是毫不相干的呀!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爱迪生说:“我是按照书架上的次序读的。我想把这里的藏书全部读完。”管理人员非常佩服年轻的爱迪生读书的毅力,但认真地劝他:“你的精神真令人钦佩,但读书要有个明确的目的,什么书都看,效果不好。你以后应选定一个目标,围绕着这一目标看书才好。”管理人员的劝告,使爱迪生深受启发,他开始懂得了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的道理。从此,他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并注意学习方法。

“长大后,我一定要盖一间很大的研究所,里面有这么大的图书馆和这么多的藏书。”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爱迪生一回到休伦港,就开始认真地做他的实验。

虽然一天的工作已使他精疲力尽,但是一回到地下实验室,他就忘记了身心的疲劳,埋头做实验,如果有搞不懂的地方,他就记在笔记本上,第二天再到底特律的图书馆去查找有关资料。

有时,他在图书馆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新的实验方法,回到休伦港,他就用新的方法从事实验。他完全陶醉在这种全新知识的领域中。

1860年,主张废除奴隶制度的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届总统。1861年,美国围绕解放黑奴问题,爆发了南北战争。这时爱迪生已经15岁了。

当时美国的铁路已很发达,但火车仍是旧式的,也就是由储藏室、抽烟室和载客室3节车厢组成一列火车。其中储藏室又分成3个房间,一间放货物和行李,另一间放邮件,还有一间是休息室。这间休息室由于空气不流通,所以并没有人到这里来休息,它就成了一个空房间。

爱迪生做化学实验必须等他回家之后才能在地下室做,因为他每天回家很晚,所以感到时间不够用。于是爱迪生想到用车内空闲的时间来做实验。

“如果把休息室改为实验室的话,在返回休伦港的途中,我就可以尝试这项实验了。”

一有这种念头,爱迪生便迫不及待地想实现。但是火车的列车长是个少言寡语的人,他一直找不到机会和他商量。爱迪生只得静静地等候良机。一天早上,那位列车长见到爱迪生,便微笑地向他打招呼:“早安!怎么这么早就在休息,是不是报纸全卖完了?”“谢谢你,全卖完了……列车长……”

爱迪生认为这是最好的机会,因此鼓起勇气继续往下说:

“列车长,我有一件事想和你商量……”

“到底是什么事?”

“我想借用那间空的休息室,不知道可不可以?”

“你要那间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做什么?当然可以借你使用,不过你要小心使用才行,不然一有损坏,我就不好向上级交待。”

“列车长,真谢谢你!我明天就开始使用。”

爱迪生很高兴,他郑重地向列车长表示他由衷的感谢。爱迪生就这样顺利地借到了那间休息室。第二天,爱迪生就开始搬了些实验器材和药品到火车上来做实验。最初只有一点点药品,他把卖报的钱全部用在购买实验器材上,慢慢数目增加,变成一间完整的车内实验室了。

他仍旧很卖力地卖着报纸,可是当他一进入实验室,就忘记了外界一切的事物,专注在自己的实验上。这时爱迪生虽然只有15岁,但是却已具备了向新事物挑战的精神。

一旦开始做实验,就不能在列车内跑来跑去卖东西了,需要看住试验管内的药品反应。于是,爱迪生又想出了一个办法。那个时代美国小学在星期天和星期六都放假,就让闲着的孩子乘车,替自己卖东西。想到这办法,爱迪生马上开始进行。孩子们也很乐意,因为他们能不花钱乘车旅行,又可以赚些零用钱。实行了这个办法,爱迪生在星期六和星期天这两天,便可随心所欲地做实验。

想到的事情,马上就干,这就是爱迪生的作风。一天工作结束了,爱迪生付给小帮手零用钱。小帮手把别人付给他的钱交给爱迪生,爱迪生从来不点数。小帮手问爱迪生:“你为什么不点一下钱呢?”爱迪生回答:“我相信钱数是对的。”

他从来对钱不是很感兴趣,只是关心钱能买什么东西。亨利福特说:“不以蓄财为乐,是爱迪生的特色”。他相信他人直到他们证明再不能被信任时为止。

1862年春初,爱迪生发现了一件事情,这也可以证明他敏捷的智慧。

他发现报纸上如果载有战事消息,那么销数就大为增加。若是他能预先得到这类消息,那他便可以先宣传一番,引得更多的购买者了。他便这样的记在心中,他找到了一个《底特律自由报》的排字工人,和他约定在新闻稿送上印刷架之前,让他先看一遍校样。这样,爱迪生便可以提前知道第二天报纸的内容,判断一下能卖出多少报纸,然后再决定买进数。

4月初的一个下午,爱迪生在底特律站看见一群人正在看布告板上的新闻。爱迪生读了广告板上的新闻之后,获悉许多人在夏伊洛战役被杀。他心想:“这一下,可不得了!”于是,他很快跑到车站的电信室,对电信员说:“拜托,拜托,请你马上拍电报给各站,要他们在车站布告张贴夏伊洛激战的消息”。由于这不是站长的命令,电信员正在犹豫,爱迪生焦急地说:“请快点拍出去,像这样的消息,有必要争取时间告诉大家。凡是有家人在战场上的,一定很关心。如果你拍了,以后每天我送一份报纸给你。”电信员听说每天会送一份报纸给他,便马上开始拍发电报。爱迪生随即跑去《底特律自由报》社。他对卖报的人说:“今天多给我1000份报纸,现在只有300份的钱,不够的明天付给你。”报社的人佩服地将1000份报纸卖给了他。

爱迪生雇了一个孩子帮同把大束的报纸搬往行李车上。火车开出后,他便把它们折叠起来。不久便到了6公里外的犹蒂克,这是火车离开底特律后的第一个小站。这里平时只能售出去两份,他想这次当可以增加到6份,于是在车子徐徐停下时挟了6份预备下车。他向窗外望去,不由的擦了一下眼睛,惊异起来。月台上竟挤满了客人,这时他们正等候着他的报纸。他以通常5美分的价格,售出去了40份。
火车到克利门斯山站时,报价已由5分涨至一角。“汹涌的一群”(后来他曾这样描写过)等候着他的来到。这里本来只能销去12份,可是这次的新价格竟卖出去了150份。到休伦站时情形还是这样。在这里报价虽然已经涨至2角5分,大家都依旧急于知道会战的消息。

爱迪生回忆说:“就这样,我一直卖到了休伦港站。我把剩下的报纸搬到了总在那里等我的马车上,并雇了一个小男孩坐在车后的报纸堆上,以防有人偷窃。然后以每份2角5分或更高的价格把所有剩下的报纸卖得一干二净。”

当爱迪生经过一个教堂时,所有的人都从教堂出来,想买他的报纸。每个人给的钱比他的邻居给的钱还多,一些人花1美元买一份报纸。没有什么比阅读在夏伊洛牺牲或受伤者的名单更重要。

1000份报纸就这样全部卖光了。爱迪生一下子赚到一大笔钱。

他卖报回家后,平日总是给他母亲一个美元,但这一天他给母亲100美元。

那一次卖报的成功,给爱迪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由此,你可以理解我当时为什么会把电报看成是最好的发明了吧。因为正是各车站站长在广告牌上写了电文,才有如此巨大的成功。于是我毫不迟疑地决定自己要成为一名电报员。”

由于长斯卖报,爱迪生深深地体会到:报纸上的消息愈新,销路就愈好,因为每个人都想从报纸上得到最新的消息。南北战争期间,每个人都抢购报纸,想早点了解战争的消息。同时,搭火车的人也都想看些有趣的报导和读物以冲淡旅途的寂寞。基于这两点,爱迪生认为,若能在车内发行报纸,销路肯定不错。卖报的钱已经不能满足添置实验器材的需要,因此必须再多赚点钱才行。他想如果能自己发行报纸,一定能赚更多的钱。

但是发行报纸谈何容易。不仅需要印刷机,还要有新闻记者。印刷机的价钱昂贵,爱迪生买不起;而且撰稿人必须是行家,才能写出好的新闻报导,爱迪生更出不起高价来聘请这些行家。

有一天,爱迪生走在底特律的马路上,在一家叫做路易斯的商店里发现一架小型的印刷机,这本是菜馆里印刷菜单用的。后来菜馆停业,便作价抵给了这家文具店。他谨慎地察看了一番,决定把它买下。他对老板说:“叔叔,请你以最低的价钱卖给我。”老板以不解的眼光看着爱迪生:“你还这么小,要印刷机做什么?”爱迪生并没有回答他,只是再一次地要求他说:“我一定要买下这部印刷机,现在我没有足够的钱,明天中午我一定带钱来,请你不要卖给别人。”说着就离开这家商店。

他买到了这部印刷机,终于实现了发行报纸的美梦。爱迪生从来没有办过报,不懂报纸的撰写方式,所以便开始研究。由于他写得一手好文章,不久,他就能写出很好的报导来了。

报纸即将发行。他既是社长、记者、发行人,同时又是印刷工人和报童。办报的全过程都由他一个人包办,所以他的工作十分繁重。

由于采访新闻和撰写报导需要很多的时间,所以他并不想每天出版。他把各地的主要消息收集起来,一周发行一次,并把这份报纸命名为大干线《先驱报》。


送花

扔蛋

开心

雷人

踩踩

言论及责任仅代表个人 · 转载请注明出处

Discuz! X3 系统驱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