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英文学习这个问题上,学习英文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如同一切的其它学习活动一样,它有两个最基本的标的。第一:是为了改善自己的人文情怀,改善自己对人对事的心态。对人,就是一种道德,包括西方人常说的“COMMON COURTESY”(这个单词可以翻译成为“公共意识”)。什么是courtesy? 如果你乘坐飞机使用卫生间的时候,略加注意,你就发现在洗手盆的上方有一行文字:“as a courtesy to the next passenger, may we suggest you use your towel to wipe off the wash basin. Thank you.” 这一行文字的意思是 “出于对下一位乘客的礼貌,我们是否可以请您用纸巾把洗手盆擦拭干净。谢谢您”。
公德意识的提高是一个人学习西方文化和语言目的之一。其实有些亚洲人在这个方面做得不是那么令人满意。我偶尔见到一些亚洲人在马路上丢弃用过的纸巾,烟盒,还有烟头,就非常不舒服。这些人也许是韩国人,印度人,越南人,中国人,或者日本人。而是日本人的概率非常小。通过观察,我发现韩国人比较多。澳洲的地铁上偶尔见到一些韩国人把自己喝过的可乐杯子或者购物的小票随手丢弃在座位上,令我非常尴尬,因为这样影响的不是韩国人,而是所有亚裔的形象。我还看到一些越南人在餐厅门口不排队就进入餐厅,看到一些印度人走在大街上横排成一派,弄得后面的行人没有办法穿过,或者乘坐电梯把整个电梯都堵塞住,这些看上去很小的行为,就是一种公德意识的匮乏。而在美国和澳洲,孩子很小就接受公德教育。他们明确地知道哪些事情不能做,因为那样会影响到别人的利益。相反,如果在商场或者机场,见到一群韩国少年,蹲在地上抽烟,而旁边非常醒目的禁烟公益标语“butt it then bin it” (熄灭烟头,扔进垃圾桶) 这种场景就让人感到很不舒服。偶尔一次你见到一个亚裔人因为逃避公交车票或者火车票被罚款,觉得自己都很羞愧。昆士兰公交车上有着非常礼貌的提醒标语“下车请刷卡”(please touch off when exiting the bus)。
此刻,我坐在大学的图书馆里面写作窗外栀子花芳香馥郁,桔黄和橙红的梧桐叶在阳光下静如淑女,秋日的阳光明丽澄澈,室内地毯整洁优雅,这一切美好的环境怎么能不去爱惜呢?这中环境本身就让你处处考虑到the courtesy to the others.
公德意识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学习的。在中国的教室里面,与其浪费孩子的时间讲解谁也说不清的某种主义,还不如教孩子如何说话如何做事。比如节约用水,就是一种需要从教室里进行传播的理念。我家邻居的门口挂着一个牌子“tank water in use” 这个标语的是说他们家在下雨的时候,把雨水收集了起来,然后用这些水进行浇灌花木等。我在国内曾经为经贸部门工作,当时负责洗衣粉出口的事务。进入洗衣服的生产车间,发现我们在国内使用的洗衣粉对水有很多的污染,因为洗涤过的衣服干净了,但是流淌出去的包含着洗衣粉的废水呢?而在澳洲,不用破坏环境的洗衣粉,而是使用一种环保的洗涤剂,废水直接流淌到院子里的西红柿地进行浇灌。我刚刚采摘了一个西红柿,非常香甜。